韩愈的诗歌特点26句精选句子

韩愈的诗歌特点

1、此诗虽追步杜甫,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得杜甫七律之神,但又有新创,能变化而自成面目,表现出韩愈以文为诗的特点。

2、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危。“马不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

3、早晨我把一封谏书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想替皇上除去有害的事,哪能因衰老就吝惜残余的生命。回头望长安,看到的只是浮云隔断的终南山,家又在哪里?立马蓝关,积雪拥塞,连马也踟蹰不前。我知你远道而来应知道我此去凶多吉少,正好在潮州瘴气弥漫的江流边把我的尸骨收清。(韩愈的诗歌特点)。

4、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表达作者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5、韩愈的功绩,无论是在潮州,还是日后的袁州,都未曾被百姓遗忘,千载思念。

6、裴敬:以文称者,若陈拾遗(陈子昂)、苏司业(苏源明)、元容州(元结)、萧苏曹、韩吏部之类。(58)

7、如“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等,对比鲜明高度概括。

8、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9、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10、以赋法入诗,铺张罗列、浓墨重彩、穷形尽相。如《南山》连用51个“或”和“若”,构成长篇排比,极力铺写山之高峻和四时变幻的画面。 

11、韩愈在***上主张天下统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12、韩愈五古长篇中的“议体”很少,篇幅最长的应是《谢自然诗》的后半首。这部分先从神仙事是否可信的辨疑入手,历数夏后至秦皇汉武以来鬼神信仰的源头和流变,正面推出“人生处万类,知识最为贤”的人生常理,确实是在说理。但其中又包含着“往者不可悔,孤魂深抱冤”的叹息,最后还是落到“噫乎彼寒女,永托异物群”的伤感。所以诗人在结尾再次强调自己“感伤遂成诗”,而不仅仅是为了让“昧者”明理守道,这就与散文议论的目的明确区别开来。而且即使是这样长篇大论的议论,也可以在汉诗的议论方式中寻到根源。《谢自然诗》作于韩愈早年,当时他的多数诗作有意学习汉古诗的各种体式,此诗以交代地名“果州南充县”开头,看似记叙文的常见开头,其实与汉乐府《雁门太守行》《上陵》等以交代年月地点的起头方式相同。而诗中告诫式的议论,在汉乐府《折杨柳行》“默默施行违”、《君子行》“君子防未然”这样全篇议论直白的诗里也可见到。其实就是被视为“塾训体”的《符读书城南》,其全篇训诫的写法也可溯源到汉代韦玄成的四言《戒子孙诗》。只不过韩诗均用五言,而且前半篇以“两家各生子”的不同成长过程作为比喻,用汉古诗的年龄序数法,历数从“少长”“十二三”“二十”到“三十”各阶段的变化,再加上连用“一为”“不见”等等排比对照句式,遂使全诗颇具汉古诗风味。

13、韩愈大半生仕宦蹉跎,五十岁才因参与平淮而擢升刑部侍郎。两年后又遭此难,情绪十分低落,满心委曲、愤慨、悲伤。潮州州治潮阳在广东东部,距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妻儿还没有跟上来,只有他的侄孙子跟了上来,所以他写下这首诗。 

14、王世贞:韩公于碑志之类最为雄奇,有气力,亦甚古,而间有未脱蹊径者,在欲求胜古而不能胜之,舍而就巳而未尽舍耳。奏疏爽切动人,然论事不及晁(晁错)、贾(贾谊),谈理不及衡(张衡)、向(刘向)。与人书最佳,多得子长(司马迁)遗意,而至于有所干请于人,则词漫而气亦屈。记序或浓或淡,在意合与不合之际,终亦不落节也。第所谓原者,仅一《原道》,而所谓辨者,仅一《讳辨》,其巳不作可也。盖公于六经之学甚浅,而于佛氏之书更卤莾,以故有所著释,不能皆迎刃也。而他弹射,亦不能多中的,谓之文士,则西京而下故当以牛耳归之。

15、徐钧:排斥异端尊孔孟,推原人性胜荀杨。平生胆气尤奇伟,何止文章日月光。

16、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宋代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指韩愈的古文提振八代的萎靡文风。),明人推崇他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把韩文与杜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7、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祖籍昌黎郡”,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中期大臣,文学家、思想家、***家,秘书郎韩仲卿之子。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行军司马,从平“淮西之乱”。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韩愈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倡导“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写作理论,对后人具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等。

18、马允刚:韩昌黎在唐之中叶,不屑趋时,独追踪李杜。今其诗五七言古,直***少陵,余体亦皆硬笔屈盘,力大气雄,而用意一归于正,得雅颂之遗,有典诰之质,非同时柳子厚、刘梦得所能及,鼎足李杜,非过论也。

19、到达潮州后,他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带到相对落后的岭南地区,驱鳄除害、关注农桑、解放奴隶、兴办教育等,为当地民众做了许多好事。

20、元和十四年(819年),宪宗迎佛骨,朝中谏官、大臣,对于倾城的崇佛狂潮,皆噤口不敢言。韩愈挺身而出,冒死进谏,一篇《论佛骨表》横空出世,震古烁今。

21、可是当人们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22、孙承恩:道丧文衰,子克振起。排斥老佛,发挥洙泗。并包百家,源委六经。北斗泰山,百世尔承。

23、《谒衡岳庙》同样用散句具体详尽地记叙了游宿衡岳庙的全过程。但此诗记游重在两个场景中的心理活动,一是拜谒衡山时默祷有应,竟使笼罩衡山的云雾一扫而空:“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这段笔饱墨浓、惊心动魄的精彩写景迅速将全诗推向高潮,而眼前奇景对诗人内心的触动,则隐藏在“岂非正直能感通”的期待之中。二是进入灵宫之后,庙令老人“手持杯珓导我掷,云此最吉馀难同。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这番牢***似乎是以戏谑的口气反写自己无意于功名富贵的清高,其实在苦涩的幽默中深藏着对朝廷的一腔怨愤。而占得吉兆的更深一层含意,则要在结尾写景中体味:“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朣胧。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夜间星月被云气所掩,清晨却见明亮的太阳从东方升起。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光明的世界,再也不是阴气晦昧的前景。苏轼曾将韩愈登衡山之祥看作迁谪必返的吉兆,一语道破了此诗中暗含的否极泰来的朦胧希望。只是这种弦外之音在若有若无之间,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可见全诗看似直叙,其实以七古层叠推进的抒情节奏造成两个高低起伏的波澜,构成了含蓄微渺的意境,而“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散文所难以企及的境界。所以即便是批评韩诗有“文体”的程学恂也称赞此诗说:“文与诗义自各别”,“读韩诗与读韩文迥别,试按之,然否”。

24、罗贯中:韩愈佛骨一表,忠谅有余,功齐孟子而力倍。然终不能移宪宗之惑者,盖不探其本,而直以事佛得祸为言也。岂不惜哉。

25、唐代文学是***古代文学史上最辉煌、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之但唐王朝经历“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内外交困,直到逐渐恢复发展,才成就了“中兴”时代。韩愈的诗词和文章,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韩愈针对当时盛行的骈体文之文风,提出了鲜明的文学主张。他坚持以文载道,提倡在复古的基础上创新。他所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以及“不平则鸣”等文学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他一生创作了传世文章近四百篇,包括杂著、书启、赠序、哀辞、碑志等多种文学体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晓慧文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