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六24句精选句子

六月六

1、六月六也是佛寺的一个节日,叫做“翻经节”。传说唐僧到西天取经回来,不慎将所有经书丢落到海中,捞起来晒干了,方才保存下来。因此寺院藏经也在这一天翻检曝晒。

2、“六月百索绳子甩上屋”,百索绳子是端午节给小孩系的,六月六这天百索绳子甩上屋后就被喜鹊叼去造七彩桥了,为的是让牛郎织女在七月初七相会。在凤仙花开的时候,镇江的姑娘们在六月初六这一天用凤仙花的花汁涂染指甲,作为应时打扮,这个风俗一直延续到文革前。

3、  吃饱喝足,夜幕降临,广场中央燃起了篝火,大家围着篝火,手挽着手,载歌载舞,歌声穿越苍穹,仿佛要将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侗族佳话,传到远方……

4、除了以上习俗以外,六月六这天还是山东民间祭祀山神和给麦王做生日的日子。旧时,临朐、滕县一带很流行祭祀山神。据说,这天是山神的生日。山神管狼,祭祀山神是为了祈求山神管住野狼,使百姓免受野狼的危害。祭祀时,祭拜人口中念念有词:“从南来了一彭僧,背着蒲团去修行。无云山前有庙堂,砖墙石瓦修得强,山神老爷当央(正中)坐,两位哥哥相陪着,金纸银钱不害怕,女人走路不见它(指狼)。”因为古时候生态环境好,野狼等猛兽经常出现,人们为了防身而形成习俗。六月六日,夏收刚刚结束,为了庆贺丰收,人们还给麦王做生日,于是形成了一些饮食习俗。山东临沂区域还有吃面条的习惯,意在“六六大顺”,青岛即墨等地要吃凉面,胶东地区的长岛、荣城等地吃包子,有民谣说:“六月看谷秀,碗大的包子一包肉。”莱阳吃水饺,有俗语说:“六月看谷秀,不吃馉饳(水饺)光臭头。”邹平、淄川等地吃炒面,据说把炒面炒老一些,吃了一夏天不拉肚子,潍坊高密等地说吃炒面治痢疾,其实是在这个日子天气炎热,吃炒面既凉快又省事,直到现在人们沿用此习俗,意在去暑降温。(六月六)。

5、据《安徽日报》张殿兵撰文称:阜阳周边县市有些农民在六月六这天,还会给家里的猫狗洗澡,戏之为“六月猫儿狗儿同洗浴”。而在临泉六月六这天则称“重阴节”。《易》阴爻称阳爻称九。因此,古人以六为阴,九为阳。这天,家家吃炒面,吃炒面以示缺水,有祈祷老天爷在盛夏酷暑多施甘露,降雨解旱,使五谷丰登之意。农谚中有“拿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之说。

6、六月六日是汉族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由于生活区域不同,节日的日期也不统一。汉族和部分布依族地区庆祝六月初称为六月六。

7、  6月29日,农历六月初随着山歌响起,田冲“六月六”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天空虽然飘着淅沥小雨,但丝毫没有影响游客的心情,排成长龙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从四面八方蜂拥而来。被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级试点示范村的田冲村一派欢歌笑语。

8、在湖阳,六月有一个六的水头电压。农历五月是汛期,经常下雨。上游放水的时候涨的很快,6月份水位就会下降,也就是所谓的水头电压。这意味着今年最危险的汛期已经过去。

9、  “仰烦今时,炉前通灵土地,奏事功曹,传香玉女,恭神拜请,祭洞请神。”祭神先生罗家银手持占卦,嘴里念念有词。语毕之际,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群青壮年男子抬着一艘竹船从出水洞洞口去到村里的每一户人家,每到一户,便把农户家神龛上的香纸装进竹船里,然后在村溪边,将船连同香纸一同焚烧,寓意借助洞神的神力,祈福消灾,保佑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平安健康。

10、根据历法来看,今年的六月六正赶上了二伏的第一天。俗话说得好,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对于北京人来说,这碗面也是少不了的。

11、接着,明军就在乾西大吃狗肉,从此乾西狗肉名扬天下,此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12、为了防热消暑,北京人夏天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

13、没准有些人就会有点小纠结:是吃包子呢,还是吃面呢,还是早上吃包子,晚上吃面呢?

14、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当年东便门一带的风光:“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

15、尽管网上有反对抵制之音,但敌不住滚滚食狗肉潮。

16、  85岁高龄的田冬香老人说,五里桥村所有的侗家姑娘都很会山歌,年轻的时候,自己也喜欢唱歌跳舞,还是村里的文艺骨干。“今天下着雨,因为腿脚不太利索了,不能到现场去看,但是,听家人说,这次‘六月六’活动是五里桥村最盛大的一次,我为年轻人有出息感到欣慰。”

17、六月六又叫“洗节”,其时天气条件很适合进行相关活动。

18、农历六月别名伏羊节。节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节的习俗也不一样。

19、第二年,恰逢晋国遭遇饥荒,孤偃奉命出京放粮,临走时,他对家人说:“六月初六是我的生日,我一定会赶回家过生日的。”女婿听他这么说,暗自思忖,孤偃在生日宴上必会饮酒,这是为父报仇的好时机,便暗中决定在六月初这天杀掉孤偃。

20、东兰县隘洞、长乐乡一带壮族传统节日。分别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十日举行。届时,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行击铜鼓比赛。

21、六月六农民还称为“虫王节”,要在农田、庭院里焚香祭祀,祈求上天保护,五谷丰登。六月老北京还有郊游和赏荷的民俗。为了防热消暑,文人墨客常到有庙宇有树荫之名胜地及长河、御河两岸、东便门外二闸等地野游。旧时的二闸是通惠河上第二道闸所在地,是老北京春夏之时百姓观景旅游的胜地。当时通惠河两侧垂柳成行、水波荡漾,运粮船和各种游船穿梭往来。在二闸的闸口处,还有一个飞溅的瀑布,岸边还有楼台亭阁、私人花园和一些茶棚酒肆,恰似江南美景。清代《北京竹枝词》这样描绘:“乘舟二闸欲幽探,食小鱼汤味亦甘,最是往东楼上好,桅樯烟雨似江南。”六月正值荷花盛开,人们也常到什刹海边尝莲品藕。两岸柳垂成荫,水中荷花争艳,在此乘凉消闲吃冰食,别有韵味。

22、而天贶便是天赐的意思。《东周列国志.第三〇回》:“寡人欲用晋君,郊祀上帝,以答天贶,何如?”

23、在元明清时期,农历六月六还是法定的“洗象日”。那时皇帝在朝会、祭祀或出巡时,为显示威严,要摆出一支由车马象、鼓乐幡伞组成的庞大仪仗队,每有盛大庆典,大象是不可缺少的成员。一千二百多年前,忽必烈在建元大都城后,那时的属地暹罗、掸国、安南、高丽、爪哇等都带贵重礼物来朝贺,其中暹罗、掸国、安南每年都要带大象进奉。暑热天时,大象就在元大都城附近的积水潭中洗浴嬉戏,引来百姓争看围观。皇上为了大象的驯养与管理,还专门建立了象房、演象所和驯象所,并从缅甸招来象奴和驯象师。平时由象奴饲养并由驯象师指导训练。乾隆时期大象最多达三十多头,象奴驯象师多达百人。象房当时就设在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据说旧址即现在的宣武门新华社大院处,至今留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的美名。明清时期,六月初六初伏之时,都要举行洗象仪式。清杨静亭《都门杂咏》中记载:“六街车响似雷奔,日午齐来宣武门。钲鼓一声催洗象,玉河桥下水初浑。”在这一天,象房的象奴和驯象师打着旗敲着鼓,引着大象出宣武门,到城南墙根的护城河中让象洗澡。这天在洗象处附近还要搭棚张彩,有监官负责监洗。当天也会临时设有很多茶棚、小吃摊,如同赶庙会一般,车轿人马如潮,观者如蚁。为了观看洗象活动,有钱的人家会提早占据附近酒肆茶楼的好位置,以一饱眼福。大象对那时的百姓来讲,终究是稀罕之物。观象时,大象戏水之声,观者的惊讶赞叹之声以及小商小贩的吆喝声,欢声笑语连成一片。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晓慧文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