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的由来简介22句精选句子

歇后语的由来简介

1、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

2、臭弹方言,坏子弹或炮弹。指有苦衷,而说不出话来。

3、有一次,一个大官据案中坐,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因其戒牒是元佑年间的,即***其还俗;一个道士遗失度牒要求补发,因是元佑年间出家的,立即被剥下道袍当老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说:“今国库发下来的俸钱一千贯,皆为元佑钱文,如何处置?”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4、《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也可以前后文并列,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5、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像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6、仓老鼠和老鸹去借粮——守着的没有,飞着的有

7、但是叫唤起来声音宏亮、婉转动听,拉起长声打嘟噜,唱起歌来带水音。

8、人们看了都说:这是曹雪芹用双勾法写的大字,别人谁也不行!

9、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

10、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动物作比方。了解卜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11、洋县城     文:杨发刚  诵读:何立志

12、所以后来这儿就诞生了砖塔上挂肘子,佛头着粪的说法,专门谴责那些对佛有不尊重行为和举动的人

13、后来的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俏皮话。使用的人往往只说出比喻部分,后面的解释部分则让对方自己领悟。

14、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x藏词&#x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x射覆语&#x(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x隐语&#x、&#x谜语&#x、&#x谚语&#x、&#x缩脚语&#x、&#x俏皮话&#x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

15、画里洋县之梨花篇:梨花漫卷      文/路晓玲

16、冀州的千倾洼—--一铁锨的事儿。紧紧贴着冀州城,北边有个千顷洼,因其面积达千顷,故名千顷洼。1958年建库蓄水后改称为衡水湖。该湖水面积75平方公里,其中,冀州市57平方公里,占76%;桃城区18平方公里,占24%。该湖单体水面积位居华北第一。2000年7月,被***林业局和河北省***批准为衡水湖***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2003年6月,被***批准为***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被评定***AAA级旅游景区,2013年晋级为***4A级旅游景区。被公推为“燕赵最美的***地”“京南第一湖”。千百年来,域内流传着“大禹治水时,一铁锨铲出个千顷洼”的故事,所以,有了“冀州的千倾洼—--一铁锨事儿”的歇后语。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水灾不断,百姓深受其害。舜继尧位后,即派禹率众治水。禹治水历时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将洪水导入大海。治水成功后,舜把帝位禅让给禹。禹把天下分为九州,冀州排位“九州之首”。这天,禹来到冀州巡视,忽被一群面带愁容的百姓拦住去路。一位老者代表大家哭诉道:“大王,前几年您带领百姓们引各地洪水流向大海。可我们冀州地势低洼,水患仍未根除。大王啊,救救我们吧。”禹边听边抬眼望去,只见这里沼泽连绵,一眼望不到边。他暗恨自己忽略此地情况,致使百姓们仍在受难。禹随即拿起铁锨,在脚下铲了一下,积水很快就聚到一处,形成了千顷洼,即今日之衡水湖。从此,被积水困扰的冀州百姓拥有了土地,他们种田打鱼,休养生息,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17、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

18、感人!洋县在外务工的父亲写给开学季孩子的一封信!

19、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

20、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21、在怀来县境内,老百姓中流传着不少口头禅,有部分是本地很有特色的歇后语。土木镇二台子村就有这样一句:“二台子放火——人全了”,这句歇后语在当地运用的人还真不少,追问这句歇后语的出处,真正知道来龙去脉的恐怕没有几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晓慧文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