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95句精选句子

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95句精选句子

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

1、谁没有见过学校里这种常见的场景呢?教师正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学生们认真听着内容丰富的讲解。新内容的讲述结束了,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一片沉默,没有问题,于是,教师得出结论,看来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教师把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叫起来,让他们复述教师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根本讲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教师不得不把刚才讲述的内容重述一遍。但是,在讲述之前,教师常常不无愤怒地对学生们说:“既然你们一点都没懂,为什么你们刚才不提出问题来?”

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3、   “儿童世界则是一个特殊的世界。儿童有他们自己的善恶和荣辱观念及人的尊严观念;他们有自己的美的标准,甚至有自己的时间长度:童年时代,一天犹如一年,而一年则是无限长的。我一向认为,进入童年这个神秘之宫的门,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一个孩子。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才不会把您当成一个偶然闯入他们那个童话世界大门的人,当成一个守卫这个世界的看守人,一个对这个世界发生的一切都无所谓的看守人。”

4、他的名言能唤起一位老师激荡的心,《帕夫雷什中学》是他35年工作浓重的缩影。他曾了解全校570个学生中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与学习状态;他坚持每天听课,如果有一天不听课,一定会在下一周补回来;他和女儿苏霍姆林斯卡娅藏书有95万册;他建立了“思考之室”;他拒绝了高官厚禄,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了35年,并担任22年的校长;他深入研究过178位称为“难教”的学生的曲折的学习成长历程……

5、1980年,我刚刚参加工作,即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代表作《给教师的建议》,这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幸运的事情。苏霍姆林斯基以他娓娓道来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知道了该如何包容学生的错误、如何在教育的苗圃里静待花开,如何坚定而又小心翼翼地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随后,我又找来了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帕夫雷什中学》《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要相信孩子》等,由此使我进入了一个教育的世界。

6、特别提示:本活动系为推动教师读书发起的公益活动,如发现有人恶意冒领图书,将被赠书出版社列入黑名单。

7、在苏霍姆林斯基所处的时代,把心灵献给孩子并不是主流的教育形态。在那样一个背景下,我想问卡娅女士,他把心灵献给孩子的思想受什么启发?

8、   苏霍姆林斯基“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的教育国情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

9、他说:“对我这个教育者来说,一件必须的、复杂的、极其困难的工作,就是使年轻人深信: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并不单单是为了你毕业以后考上大学,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的精神生活;不管你是当教师还是当拖拉机手,你必须是一个文明的人,是你的子女的明智的和精神上无比丰富的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代表作)。

10、他还提出:“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

11、顾明远: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不是我的发明,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问题是今天我们怎么理解?现在每个老师都会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每个家长也都会讲我是爱孩子的,但是什么是爱孩子,怎么爱孩子,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尤其是家长应该好好了解一下。现在有些家长说,为了将来的幸福要牺牲童年的幸福,我想告诉家长们,没有童年的幸福,也就没有将来的幸福。童年的精神世界没有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来长大了也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

12、《孩子们!你们好!》(苏联)阿莫纳什维利著 教育科学出版(《孩子们,你们好!》、《孩子们,你们生活得怎样?》、《孩子们,祝你们一路平安!》学校无分数教育三部曲)

13、主持人:请问顾先生,您是什么时候读到这本书的?您当时读完后有什么感想?

14、《学习,别听学校的》(德)菲拉·费·毕尔肯比尔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5、让教师们保证有“自由支配的时间”,而教师们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则主要用于读书。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为教师们“减负”的目的。

16、我们现在讲“立德树人”,也就是说要培养孩子精神世界。脑科学研究指出,人的记忆是没有关键期的,在四五岁的时候,我们对一些细节会记不住,十四五岁反而是记忆力的发展高峰。但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甚至早在0-2岁,人的情感就开始发展了。所以父母要不断跟孩子交流,包括语言、情感的交流,培养孩子开朗、自信的性格。立德树人强调的不仅是道德品质,更是整个心灵,整个精神世界。

17、他明确规定:“当需要学校做出统计报表时,可以查阅班级日志;当需要学校做书面报告时,可以利用校长和教导主任的日常观察纪录。学校工作计划要由校长来拟订,而不是由各个教师写的东西拼凑出来。教师可以帮助校长考虑但不能替校长代写。教师在一学年里只写两份计划:一份是教育工作计划,一份是授课进度计划(这是一种从教学论方面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加工的规划,其中包括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言语,学生对教材的独立学习,学生的课外阅读,对个别学生的辅导等。这些都是教学大纲中没有的东西,因为大纲不可能考虑到每个具体班级和具体学生的特点)。这两份计划都是教师的很有意义的创造,它们不是为写而写的,而是进行创造性劳动所必不可少的工具。”(《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82页)

18、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经验几乎涵盖了基础教育的各个方面。他提出了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从教育的内容来说,主张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诸方面全面发展,并在各项教育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也都有非常精彩的论述。从教育的学段和培养者来说,《我把爱心献给孩子》可以说是一部幼儿和小学教育学专著,《公民的诞生》是专门论述中学生成长的,《给儿子的信》谈的是大学生教育;《帕夫雷什中学》是一部中学教育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谈是的如何当好一名合格的中小学教师,《和青年校长的谈话》着重谈的是中小学校长的基本素质。另外,还有《怎样培养真正的人》谈的是教育伦理学和儿童的德育教育,《爱情教育》专门论述青年爱情教育的内容,《家长教育学》则是论述家庭与家长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基础教育的方方面面,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都涉及到了,而且还有建立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这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家的著作与实践中是很少见的。

19、顾明远:怎么在课堂上真正关心到每个孩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仅要看到表面现象,还要看到它背后的一些原因。师生关系的构建非常重要,也很微妙,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都能体现他对学生的态度。我们在课堂上要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表现,要真正看到每一个孩子的变化。苏霍姆林斯基在书里提到,他在头半年时间从来不会给学生打两分,尤其是第一次打分的时候,不打不及格的分数,就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20、苏霍姆林斯卡娅:这本书的意思其实是“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中文版隐去了“我”,这个“我”在俄文中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在我的理解中是所有教育者,所有的教师都应当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说到对心灵的理解,我在父亲留下的档案里边发现了《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手稿,它是这样说的,学校里有教学大纲,有课程,有带着知识来到学校进行教学的老师,也有学校的制度。但是还有一个东西就是教师的心灵,这是一个活的人的心灵。这个心灵就是像每一个父母一样关注孩子每一个变化了的眼神、每一个迈出的步伐。苏霍姆林斯基对人性,对心灵有特别的理解,再让我说比这更好的解释,好像很难了。

21、(20山东/20河南单项选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 )。A.教学与发展的理论B.认知结构理论C.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2、教师应善于引发学生观念上的不平衡,高度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与纠正,充分注意每个学生在认识上的特殊性,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元认知能力。

2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回归人本性的科学。他不断探索儿童成长最本源的认知规律,并努力使用符合这种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去实施教育,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在《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问题》这篇优秀的博士论文中对人科学的成长做了详细的论述。

24、《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5、刚刚二位都反复提到了孩子的心灵,在你们的理解中,孩子的心灵到底指的是什么?

26、   例如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257页《人生下来是为了在自己身后留下痕迹》开头说:

27、顾明远:对心灵的理解,在我看来,主要讲的就是精神世界。这本书里面很多都是讲培养孩子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提倡和谐教育,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很重视人的精神世界,这一点非常重要,我想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之所以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有价值,正是这个原因。

28、教育要培养学生可以适应变化的思维方式,要注重与孩子情感上的交流

29、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了非常大的冲击,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就显得更加的重要,因为此时的教师就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更多的是孩子的陪伴者,我想问一下二位,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又有什么新的意义?

30、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但他却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31、从1938年到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中学担任乌克兰语言文学教师,又兼任了该校的教导主任。卫国战争爆发后,苏霍姆林斯基于1941年7月应征入伍,1942年他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后经过治疗,他重返教育岗位,1943年他在乌瓦工作时被接纳为苏共d员。在第二年的春天,苏霍姆林斯基回到了家乡,他在该区担任了四年国民教育局的局长,并在中学里上课,他担任局长的期间,他大力恢复本区的教育机构,安排孤儿的物质生活保障选拔和培训教师,在1948年,他被任命为帕夫雷什中学的校长,此后他在这里进行了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教育科学研究与创造,一直到1970年病逝,年仅五十二岁。

32、《早期教育与天才》(日)木村久一 海南出版社

33、难怪,现在的巴甫雷什苏霍姆林斯基学校把校训确定为——“热爱孩子是世界稳固之根基”。

34、苏霍姆林斯基说:“应当尽可能给教师留出更多的时间用于自学,让他们从书箱这个最重要的文化源泉中尽量地充实自己。这是全体教师精神生活的基础。”(《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82页)

35、   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灵魂。而苏霍姆林斯基更是把自己毕生的“爱”献给了教育,献给了孩子们。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一书的前言中说:“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说:爱孩子。”(三—4)教师想爱孩子,必须要先了解儿童的基本情况。“不了解儿童,就不可能成为教育者。”(三—9)“热爱孩子”的观点和语言,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中俯拾皆是。

36、在今天这样的大数据的时代,一切都可以数据化、工具化,感情可以成为煽情的商机,故事可以集体团队化创作,情怀可以装点肆意兜售,在今天谈文学还有意义吗?文学还有自信力吗?我们还需要文学吗?我们还能安静地欣赏诗歌,还能静下心来读小说吗?文学和教育到底有怎样的关联?

37、至今,在我办公室的桌上,摆放着2008年我从帕夫雷什中学带回的苏霍姆林斯基先生去世三年前的照片——他的眼神温暖、平静却深邃。十年过去了,每一次望见他,都会有新的领悟。应该说,他对儿童的爱是高尚的情感和深邃的理性的高度契合。难忘啊,他为3700多名学生做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讲出几百名“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成长的过程。所以,读苏霍姆林斯基,定要杜绝急功近利,去找回沉甸甸的对儿童真正的爱。

38、真正的好老师决不会越俎代庖地替学生解决难题,他们对学生的关心首先表现在让学生明白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是什么,要想克服困难,不仅仅需要孩子们集中极大的注意力,而且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意志力。要想真正地掌握知识,不仅仅要在学生面前揭示教材内容的本质,而且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让他们独立地,自觉地深入到教师的详细讲解中来。学生被动,消极地掌握住的知识,对学生思维发展起不到多大的影响,而通过积极的努力,主动地去采摘,获取的知识,不但让人深信不疑,倍加珍惜,更会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兴趣,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

39、《叶圣陶教育文集》叶圣陶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40、     ——窦桂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

41、苏联教育家赞科夫通过近20年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出版了《教学与发展》一书。他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42、他说:“如果一个学生到十二三岁在这三方面还没有明显的倾向,教师就应当为他感到焦虑,必须设法在精神上对他施以强有力的影响,以防止他在集体中变成一个默默无闻,毫无长处的’灰溜溜的’人。”可见,他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43、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他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由于他的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他所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其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44、   在今天的中国教育界,接受教育的儿童和孩子们被放在了非常尊重的位置,因而“爱”孩子的思想和作法,非常容易引起教师读者的共鸣。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文章,我们无不为他爱孩子的语言所打动,更为他倾注满腔爱心帮助困难学生转化和成长的做法所感动。

45、解析: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答案选C。

46、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47、他认为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知识不是为了“储存”,而是为了“流通”。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记住知识,而且要注意发展学生的精神世界。

48、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颗终生爱孩子的心。

49、(20湖北单项选择)教育名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作者是( )。A.杜威B.赞科夫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50、顾明远:1951年至1956年之间,我在苏联留学。当时盛行的凯洛夫教育学强调教师的尊严,很少谈到孩子。回来之后,我就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和赞科夫的文章。《把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的俄文版是在1980年出版的,当时我担任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所长。1981年,外教所的老同志翻译了这本书,随后我又看到了《要相信孩子》,这两本书我看了以后非常震惊,也非常感动,我们以前总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那么要怎么爱?就是要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51、02  不做“意见领袖”,不为“圈粉”写作

52、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是心灵的科学。不去研究学生的心灵,就不能了解学生,就无法教会学生,也就没有教育。因此,教师,必须情感细腻、见多识广、语言能力强。苏霍姆林斯基说道:“任何教师,首先也必须是语文教师”,他非常强调语言的力量。

53、人的成长,从来没有一个非常完美的答案,但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那些非技术的因素,那些情感的东西,才能使孩子成为真正的人。

54、作为一个传统,现在学校每年9月1日的开学仪式也是图书节,一般在村体育馆举行。这时,扮演童话角色的人物来到现场,随着校歌响起,知识王子举起象征智慧的火炬,科学女士讲述书籍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童话之家”邀请新生加入,十一年级的学生走近刚入学的小孩子,赠给他们每人一件纪念品——一本书,一年级的新生手持白毛巾排成一列,仿佛一只小鸟向知识海洋张开了白色的翅膀。学期中间学校还邀请家长参加学生阅览室的建设,活动在学校图书馆举行,邀请作家向孩子们介绍他们自己写的书,进行阅读知识竞赛,评选出“全班最佳读者”,父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书籍,将带有签名的图书作为奖品赠送给孩子们,并要讲述这本书的来源、价值。

55、《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窦桂梅著 广西教育出版社

56、要命的是,这样的老师虽然不是大多数,大多数老师的确还是敬业,而且非常渴望用“自由支配的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比如镇西茶馆的朋友们,我相信你们都是极富上进心的人,否则不会坚持阅读我的文章;但是上述不愿阅读不愿写作甚至连正常的教案都不愿写的老师,也绝非个别!

57、2018年是苏霍姆林斯诞辰一百周年,这个日子不仅仅是乌克兰的节日,而是世界教育人的节日。对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研究和纪念,中外国家都在开展许多活动。最后请问一个问题,如果要用一句话给一线教育工作者一些寄语,你们想说些什么?

58、他说:“我们形成学生的某种品质,并不是单凭某种措施完成的,而是种种信念和实践的结合。因为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并不是由某个螺钉装配起来的,而是和谐教育的结果。”

59、遇到了这样的校长,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们多么幸福啊!

60、有一点应该铭记: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素质,加强各方面的学习才能防患于未然,一以概之就是要会读书,有思考力。教育专著《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读书笔记2我在看完朱永新教授写的《我的大学理想》与《我的阅读观》之后对教育这个神圣的词有了更多的渴望。书中大量引用了乌申斯基、马卡连、昆体良、加德纳、孔子、苏霍姆林斯基等著名教育家与学者的著作,使得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如此浅薄,没有体系。

6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而且一点也不比大人小。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

62、为此,他又和老师们一起研究后进生,用了大量力气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包括能力的培养、作业量的把握,以及对学生责任心和自信心的培养。当然,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创造条件鼓励学习吃力、成绩暂时落后的学生加强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阅读是‘困难’学生智力教育的重要手段。”他说:“问题不仅在于,阅读可以使学生摆脱成绩不良的状况,而且在于,阅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困难’学生阅读的东西越多,他的思想就越清楚,他的智力也就越积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蕖、王义高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64页)

63、当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也有他本国国度和时代的局限,在当代中国也并不是万能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经验有如盛开的玫瑰。我们要把一丛玫瑰从别的花园移植到自己的园地里来,……首先要考察并改善自己这块地的土质,……要连土一起移,不要伤根。”(《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585页)而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教育的发展历程,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包括经验)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生长,正犹如一丛移植并盛开的玫瑰,虽然其主要思想基本适合于我们这一块土地和今天时代大背景,但我们要从他丰富和教育著作和教育理论中,吸取更多适用于我们今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点,以指导好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

64、读了这本书,就好象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去腐存新。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掩卷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

65、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如果——我说的是“如果”——现在有中国的教师到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当老师,会不会也喊“累”呢?因为苏校长对教师阅读那么重视——2004年11月,我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和同事(从帕夫雷什中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回到母校工作)伦达克女士聊天时,她告诉我:“苏霍姆林斯基在校园碰见老师最爱问的问题是,你最近读了什么书呀?”(顺便“炫耀”一下,我当校长时也爱这样问老师)对于不爱读书的老师,这不是很重的“负担”吗?

66、我不想对每本书做总结,脑子里总是映着苏霍姆林斯基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需因素的系统性研究。从学习认知、情感、信念、道德、性格、心理、学习、爱情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角度做出了系统的分析;另外从集体责任感以及对家庭、社会、祖国的热爱等角度分析如何让学生拥有这种情怀;从善与恶、勤与惰、孝与逆、善良与冷漠等角度分析如果让孩子拥有一种健康的处世态度;从阅读的影响、劳动的价值、思考的作用等方面分析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关键因素。从教师能力培养、教学能力、学生沟通等角度分析教师这份神圣的工作。

67、主要成就  两枚列宁勋章  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

68、更要慎重对待惩罚。他说:“惩罚是一种敏感性强,不无危险的教育手段。”教师往往在运用这种手段时犯错误。有时教师认为极轻的惩罚,儿童却认为是极大的不公平。他说:“谅解对一个人在精神上的触动要比惩罚强烈得多。”

69、      更需要指出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生活在上世纪中期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中,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注意吸收人类教育丰富的历史遗产,密切联系苏联教育的实际,并进行长期实验研究而形成了具有社会主义特色的教育理论,这是他与欧美其他教育家的根本区别。苏霍姆林斯基的国情同中国基本是一致的,他的学校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也同中国大致一样,这也是他的教育理论受到中国教育工作者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70、“爱学生,了解学生,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是对学生最真诚的职业态度;尤其是《我把心给了孩子们》与《公民的诞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师的热爱最真实的写照。读这两本书也许是平淡无奇,但是那种对学生真诚的爱,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把教育视为生命却在字里行间时刻体现。《公民的诞生》详细论述了少年叛逆期的心理过程,以及如何培养少年在这阶段的成长。

71、我想,如果中国老师读到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的这些话,将会怎样地感动——

72、苏霍姆林斯卡娅:坦率说,我是不知道的,但是我猜想,这首先源于苏霍姆林斯基个人对于教育的理解。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自己的身体并不是很好,曾经在战争中负过伤,遭受着弹片的折磨,同时他经历了当时的乌克兰大饥荒,非常知道生命的不易。

73、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著作里,他描写了许多战后儿童的故事,这些孩子要么家庭是残缺的,要么父母是残废的。但在当时的教育学术圈里,正如顾明远教授所说,官方的教育学是凯洛夫的理论,是重视教的教育学。苏霍姆林斯基把这本书同时给了两家出版社,一个是乌克兰,一个是东德。但很显然的结果,乌克兰拒绝出版,所以这本书首先在东德出版社。在国外出版的形势逼迫之下,苏联这个的版本才出来,这也是没有先例的事情,一个教育学者的书先在别国出版,再由本国出版。此后到苏霍姆林斯基去世之后,他的这部书才获得了苏联功勋奖章。这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的命运。

74、在这部新版之中,父亲在他的前言里有这样一段话:“学校有大纲,有课程,有制度,有带着知识到学校教学的老师们,但还有一个东西——这就是教师的心灵,一个活的人的心灵。这个心灵就是像每一个父亲、母亲对于自己的孩子每走一步的理解、每一次神态变化的关注。”我认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心灵的一种特别人性化的描述,我自己找不出比这种诠释更贴切的对教师心灵的解释。

75、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然离开我们已经有48年的时间,但他的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而且至今仍闪发出耀眼的光芒。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形成不是偶然的,是与他所生活的时代密切相关,与他的成长密切相关。他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热爱教育。在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几十年,从来没有离开过课堂、离开过学生。他担任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到十年级学生毕业;他带领学生到田野到社会去体验劳动体验生活;他研究三千多名学生,探索儿童成长的规律。在这个过程中,苏霍姆林斯基逐渐形成了自己系统的教育思想。

76、在学校里,智育当然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获得知识是为了以后能创造性地工作,造福于人类,成为一个文明的人。

77、他甚至说:“我们全校教师有一项规定,教师在上课以外参加其他活动(包括教学法研究会、校务委员会的会议、课外辅导工作)的时间,每周不得超过两次。”(《和青年校长的谈话》赵玮等译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年6月第一版第82页)

78、——我们经常激起孩子们对他们在保加利亚、匈牙利、越南、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中国、北朝鲜、古巴、波兰、罗马尼亚、捷克等国的朋友的生活的深厚的兴趣和同情。孩子们将图片、诗篇作为礼物赠送给自己朋友并向他们祝贺国庆节,祝贺生日。

79、苏霍姆林斯基让老师们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后,老师们除了正常的生活娱乐之外,最重要的事,就是阅读。

80、苏霍姆林斯卡娅:有一句话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回答一位教师来信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把心灵献给孩子,那么把什么留给自己呢?教师的内心还剩什么?我希望大家想想这个问题。在我的理解,希望把心灵献给孩子的同时,我们不要看到作为教师的你还有残酷、锋利的东西,这样你就会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善良的自我,一个非常满足的心灵。换言之,请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请不要认为这是一种牺牲。

81、中文名称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

82、前有上世纪初左翼作家们翻译经典著作的推波,加上四五十年代中苏“蜜月期”中大量近现代作品涌入的助澜,俄国文学和苏联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被视为“我们的导师和朋友”,乃至和我一样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人甚至更后来者,依然受其影响。“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奥斯托洛夫斯基名言响彻耳际,普希金、托尔斯泰、契诃夫、屠格涅夫笔下的经典形象挥之不去,小学课本中那洋溢着人性的光芒和深切的、怜悯的作品——《穷人》《凡卡》《麻雀》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儿童的心,令人久久难忘。这也许正像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卡娅说的那样:是我们当时共同的意识形态决定的。

83、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

84、顾明远:1951年到1956年之间,我还在苏联留学,那时的苏联教育流行的是凯洛夫,很少谈到儿童,主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尊严。我第一次看到《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俄文版,是上个世纪的80年代,第一感受是非常的震惊、非常的感动。以前,我们总是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什么是爱,我在这本书看到了答案。苏霍姆林斯基不是简简单单地把知识教给孩子,而是带领孩子去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特别是走向大自然,在大自然里培养学生的心理。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本书,当时我在北师大外国教育研究所任所长,立即组织大家翻译了这本书,包括后来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实这些书都让我深切的感觉到,要充分认识孩子的能力,要相信孩子,要关心孩子。

85、《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第六条建议是:“从哪儿找时间?一昼夜只有24小时。”这是一个女教师给苏霍姆林斯基写信时提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是的,没有时间,这是教育工作的灾难。它不仅打击着学校工作,也打击着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同其他人一样,需要有时间照顾家庭和教育自己的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周蕖、王义高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一版第26页)

86、“困难”学生当然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被全部转化,因为一届一届的学生中总会出现新的“困难”学生,但苏霍姆林斯基和同事们的努力,将学校的“困难”学生减少到了最低程度。这是有数据和事实为证明的:“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检验,他所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中学,变成了一个人才辈出的模范学校。这所学校历年的及格率都达到6%以上,升入高等学校深造的人数也很多。但是,他并不以及格率和升学率来衡量自己教育工作的成败。他感到满意的是:他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了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公民’,每一个人都在生活中找到了他的条件许可的合适的地位:能够成为科学家的成了科学家,能够成为集体庄员的成了有道德、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给教师的建议》上,杜殿坤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12月第1版第203页)

87、卢梭:《爱弥儿》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的思想,教育观:自然教育与儿童本位。

88、他将毕生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点明了教育的核心与要义,告诉我们如何当一名教师。 

89、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苏联社会的要求和自己的实践,提出苏联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他终生执著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他认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就是把丰富的精神生活、纯洁的道德、健全的体格和谐结合在一起的新人,是高尚的思想信念和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融为一体的人,是把对社会的需求和为社会劳动和谐统一起来的人。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全面和谐发展教育,即把教育看作由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美育五部分有机地相互联系并相互渗透的统一的整体。

90、对祖国、对劳动、对长者、对别人的关心,都应在孩子开始观察、开始认识、开始评价周围世界的时候就着手培养。

91、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思想,对于如何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兴趣和特长,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的问题,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他一生在基层从事平凡工作,创造了不朽的业绩。他对教育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力量源泉;他对理论问题的勤奋、求实的探求精神,使他获得了重大理论建树。苏霍姆林斯基的精神,是一切教育实践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92、   苏霍姆林斯基的所有教育论著,都是用散文的语言表述的,读他的著作,便是听他一边讲述故事,一边抒发感情,一边阐述理念,阅读他的文章简直是一种享受。

93、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除了用于正常的娱乐、健身、旅游或自己特殊爱好,比如画画、弹琴、钓鱼——这是理所当然的——之外,还会同样理所当然地用于阅读与写作、思考与研究,尤其是阅读。

94、   例如,他在《我把心灵献给孩子》第56页中论述孩子们的思想表现时写道: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晓慧文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