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意思76句精选句子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意思76句精选句子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意思

1、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2、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d们称他尊敬兄长。”

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解释:前半句常用来比喻在同一困境里的相互帮助之情。实际想表达的是后半句的“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思想。

6、这里的小人,并不是骂人的话,不是指我们认为的那种“坏人”,而是与大人相对,意思是心量比较小的人。孔子之所以说这种人是小人,是因为这种人固执己见,不懂变通,没有中庸的智慧。“硁硁然”,是说这种人就像敲打石头时那种坚硬的声音,死犟死犟地,一点不懂得随机应变。

7、不孝有无后为大。原文:不孝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8、反过来讲,对于那些不符合道义的事情,是对国家、社会、大众有害的人和事,就没有必要去遵守诚信的规则,否则的话,明知道对方去害人,去做坏事,还要信守承诺去帮助他,那就是顽固不化、助纣为虐了。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以前不知道所做的事情是错的,现在知道错了,就不能将错就错,一条道走到黑,就应该及时改正,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不叫不守信用,这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9、翻译: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

1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1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2、解释:“催婚”名句。然而舜却正是因为没告诉父母就娶了妻才为“无后”。“无后”的解释不有作“没有后代”之意,也是现在引用的人的普遍看法;亦有“没有尽到作为后代责任”的解释。

13、还有一种我们平常常说的“善意的谎言”,都是为了安抚人心,为了救助别人,难道这就算没有信用吗?不算呀!比如一个得了癌症的病人,如果你不告诉他,他可能还会像平常一样,好好地活着,可一旦你告诉他得了绝症,没有多少日子了,那往往就会增加他的恐惧感,让他的疾病恶化的更加快速。

14、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意思)。

15、解释:前半句几乎成了一般俗人和不真知佛法的学佛人贪口福吃肉的依据。然而整句想表达的是要固守本心坚守底线,刻意模仿他人只会适得其反。

16、释义:信:可靠,可信;果:果然,果真,有后果。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

17、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8、翻译:只要心中有佛祖,就算喝酒吃肉也无妨。但世间上的人如果学我这样做的话就犹如堕入魔道一般。

19、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原文: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20、言,名词,说的话。信,名词,信用,这里活用作动词,讲信用,守信用。行,动词,行事,做事。果,名词用作动词,有结果。句子的意思是

21、翻译: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22、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的固执己见,简直就是个顽固不化的小人,如果你非要问的话,这样的人只能算作第三类,勉强也算个士,不过比起前两类,那可差的太远了。

23、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

24、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5、解释:前半句经常被用来表达不能出远门的意思,但却忽略了后半句可以远游的意思。

26、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27、所以说,凡事都不是绝对的,诚信固然是美德,还要看是什么事情,还要看在什么情况下,不能一概而论。

2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9、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3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1、言必信”讲的是诚信待人。这是一种做人的准则和美德。向别人说出的话或许下的诺言,必须字字千金、掷地有声、一一兑现、句句负责,绝不可言而无信。这是一份责任、一份真诚。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行必果”讲的是行动必须有成效。这是检验人的恒心和决心的试金石。一个人如果确定要做成一件事,不论会遇有何种困难和阻力,不论需要付出何种努力和代价,都必须要一心一意、全力以赴、持之以恒,确保要做的事高效成功,决不可半途而废,草率收场。这样说话办事的人,必然是一个成功者。

32、翻译:人老了很多事情都忘记了,唯独没有忘记相思之人。

33、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34、我国有提倡言出必行的优良传统,说到做到,不尚空谈。话说出口,一般就不能再收回,行动才是硬道理,负责才是真本事。孔子欣赏子路“无宿诺”,即称赞子路答应做的事情从来不拖延。

35、解释:“为”是(wéi)二声,现在常被理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着想,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36、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7、解释:前半句常被用来劝学,然而实际上是想告诉人们要适可而止。

38、不孝有无后为大。原文:不孝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39、读音: yánbìxìn xíngbìguǒ

40、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白话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

41、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42、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43、原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44、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d们称他尊敬兄长。”

45、翻译: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浅薄固执小人啊。

46、孔子说:“宗族中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d们称他尊敬兄长。”

47、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4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原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49、解释:前半句常被用来自嘲记性差,然而整句想表达的是诗人白居易老年时对年轻时某人的相思之情。

50、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51、原文: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 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52、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文中最后一种“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内的),按这三种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档次的。 这种人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为“斗筲之人”的器量狭小胸无大志,他们也有执着的信念,但是与前两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称孝,乡d称弟”对比,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 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

53、翻译: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里去更自由。

54、天下至德,莫大于忠。在看似一些“小问题”上心口不反映的是d章意识薄弱、纪律和规矩意识不强,本质上是对d不忠诚、不老实。如果不给予重视、不及时改正,久而久之就可能成为“两面人”、背离d章要求,丧失作为一名d员的条件。

55、古人讲言教不如身教,孔子不但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56、翻译: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57、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58、解释:“为”是(wéi)二声,现在常被理解为“人如果不为自己着想,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59、这句话出自先秦时期记录孔子语录的《论语·子路》,此句全段是:

60、樊迟向孔子请教如何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请教如何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退出以后,孔子说:"樊迟真是小人。在上位者只要重视礼,老百姓就不敢不敬畏;在上位者只要重视义,老百姓就不敢不服从;在上位的人只要重视信,老百姓就不敢不用真心实情来对待你。要是做到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去种庄稼呢?"

61、子路一方面忠贞不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62、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63、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64、言出必行,其言要善,而善则体现在合乎“义”。言出必行,不倡游言,这是“信”的要求。中华民族历来讲求“信”,一般情况下,话说出口一定要做到,然而,这个“信”是“大信”,绝不是愚信墨守。孔子强调“慎言”,强调“于其言,无所苟”,与他格外注重的“义”的原则相一致。讲话慎重,不随便马虎,然而,一旦出言有错、言语失当,这时也不可拘泥,不可不知变通。在孔子看来,人如果失言或者说错了话,就要勇于改过,不能苟且。所以,子贡问怎么做才是合格的士人,孔子显然并不赞成任何情况下都一定要“言必信,行必果”,如果过于偏执,其行为就流于“硁硁然小人哉”之类了。孔子弟子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孟子的表述更明确:“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有子、孟子的说法在内在精神上与孔子思想完全一致。

65、孔子同样强调为政者慎言,他说:“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可不慎乎?”对于为政治国而言,一言一行都不可不慎!这就像《老子》中所说“轻诺必寡信”,《墨子》中所说:“政者,口言之,身必行之。”《荀子》中也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治国者应该“敬其宝”。

66、“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67、出处: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

68、翻译:如果人不修身,那么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69、(译文)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这是个浅薄固执的小人呀。

70、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71、翻译: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

72、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3、解释:前半句常用来比喻在同一困境里的相互帮助之情。实际想表达的是后半句的“放弃执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思想。

74、孔子说:“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只能与狂者、狷者相交往了。

75、白话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晓慧文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