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关道德的名言74句精选句子

老子有关道德的名言74句精选句子

老子有关道德的名言

1、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2、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老子有关道德的名言)。

3、首先,关于老子其人和其思想的明确历史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司马迁在《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里用了很大篇幅写老子,并且关于老子有三个说法,第司马迁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接着司马迁记录这样一个故事,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这些和这些人的尸骨都已经腐朽了,只是他们的言论还存在,就像在耳边刚刚说过一样。有德行的人得到时机就会出来掌控,没有机会就蓬头垢面游走江湖。我听说,老的商人,深藏不露富,装扮成穷苦的样子;有德行的人心怀大德,看上去很愚钝的样子。舍去你的骄气和追求的欲念,舍去得意的面相和长期坚持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于你没有什么益处的东西。我所能告诉你的只有这些而已。”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老子有关道德的名言)。

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6、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8、(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译文)要想收敛,必先张开。要想削弱,必先加强。要想废弃,必先兴盛。要想夺取,必先给予。这是知细微之理而收显著之效。

9、第三个关于老子的故事是说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10、至于老庄道家的说法,却合乎“曲则全”的作用,比较使人容易接受。

11、(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四章》(译文)固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事物,自以为是的人分不清是非。

12、有一位教育专家,他深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饱含忧国忧民忧教育之情,20余年来行遍全世界30多个国家,全面、详细地解读了美、欧、亚等现行教育模式及世界文化的变迁史,亲眼目睹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全球的悄然崛起和国内仍偏尚西方智能教育而冷落传统文化之巨大反差,通过反复调查、研究、躬身实践,提出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教育体系——“德慧智”;

13、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但正是这种无为,成就了有为;正是因为无为,才成就了一切。这种现象,被老子加以哲学的高度概括,就是“无为而无不为”。

1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

15、《老子·德道经》的德道修身文化,无疑是给在人生旅途上盲目摸索前进的人们点起了一盏耀眼的指路明灯。

16、综上所述,《老子·德道经》是老子为了引领人类修德归道,运用“德”的演化规律分析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分析人的生命规律,而撰写的“一本正经”。

17、除了《德道经》所讲的“可道,可非恒道;可名,可非恒名”的“双可”(开口诵读)教育,“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的损益学习法,“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以及“虚其心,实其腹”等诸多学习方法外,还有四书之首《大学》提供给人们的培贤育圣教学纲目。

18、对此非常有必要辨析一下,这对后世的文化发展、文化自信、文明影响、社会治理、修身学习、全民教育指引都至关重要。

19、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而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也有一说是:老子归纳了庄周的学说,然后总结得以成书《老子》。但据可考史料,而老子的学说渊源于三大古神书夏《连山》、殷《归藏》、周《周易》中的《归藏》,扼腕于现世只存下《周易》一书,前两大古神失传,呜呜,长歌当哭!由此可推,确系庄周发展老子的学说。)

20、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21、这种解释。也不是我的发明,看了很多古人的注解,果然早已有这一见解。所以,书读多了,常常发现自己不能“自见”、“自是”,好像有很了不起的见解,以为前无古人。

22、老子主张圣人应该无为,应该无事,这样才能取得天下,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种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在历史上曾经多次转化为成功的治国实践。

23、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老聃

24、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道德经》

25、老子认为,大道无形无名,却蕴含着一切有形事物生成发展的玄机,故曰:“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说,从空虚无形的道生出混沌的元气,元气分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交感冲和而化生天地万物。道作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与本体,成就天地万物,并非有意作为,而完全是自然而然。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谓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对道之状态与作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实体的自然。“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顺其自然,这就是道的本性。

26、据《史记·老子列传》等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史称老聃。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一般认为老子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71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曾做过周王朝管理王室藏书的官吏,以博学而闻名于世。老子生活的春秋末年,天下战乱频繁,社会急剧变革。他看到王室日益衰败,遂离周隐去。

27、因为《德道经》是古今中外唯一一部由圣人亲自撰著留存于世的经典,称之为“一本正经”毫不为过。

28、将这段阐释当中的核心关键词抽出来,逆向排列,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被后世学者称为《大学》八条目。

29、(出处)《道德经·第七十三章》(译文)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30、(出处)《道德经·第八章》(译文)至上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居处于众人所讨厌的低处,所以,水的性子很接近于道。

31、由德进道是—门实践学,是“修之身,其德乃真”的生命再造实证工程学。

32、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33、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4、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民不争;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礼记》

35、“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算美,这是坏事;天下人都知道怎样才为善,这是恶事)——老子憧憬的是人们不辩美丑、善恶的浑沌之世,这是倒退的思想。

36、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3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8、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根深蒂固、被褐怀玉、小国寡民

39、“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40、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吕氏春秋》

41、一日行善,天下归仁;终朝为恶,四海倾覆。——(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42、但过了几年以后,忽然看到另一本书,就脸红了,原来你的见解,古人早已说过,所以人不能“自是”。固然我并非偷袭古人的见地,但古人也绝不是偷去你的。

43、一个懂得道的人做事方正而不会莽撞,有棱角讲原则也不会去伤害别人,为人正直而不会放纵自己,有了成就也不会因此而炫耀。

4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45、在中国的武术文化中,我们也追求“刚柔并济”,进而达到“以柔克刚”的最高境界,太极拳就是最好的代表。作为道家文化的衍生,太极拳汲取了老子思想中的精髓,一招一式无不体现了道家思想中的柔弱、清静。

46、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47、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

48、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49、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50、(出处)《道德经·第十一章》(译文)“有”能给人以小的利益,“无”才有真正的“大用”。

5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辫若讷。

5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53、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老子《道德经》

54、可以说,老子最先提出的“道”的观念,是一个伟大的发明,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概念和源动力,在世界文明史上亘古常新,永不寂灭。老子也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哲学之父”。

55、(出处)《道德经·第二十章》(译文)众人都很聪明睿智,唯独我却显得糊里糊涂。众人都很精明,唯独我看着很笨的样子。

56、今与不善人处,则所闻者欺诬诈伪也,所见者污漫淫邪贪利之行也。——《荀子》

57、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道德经》

58、《大学》中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被后世称为“《大学》三纲要”,强调要了解道,要悟道,要学道,关键就在这三纲要,首要在“明明德”。

59、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道德经》

60、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道德经》

61、(出处)《道德经·第七章》(译文)圣人把自己的私利放在后面,反而成了人群的首领;把自己的身体置之度外,反而更好地保全了自己的身体。

62、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

63、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老子第八章——老子《老子第八章》

6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德经》第二章

65、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

66、况且君子得其时则出来做事,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他还并告诫孔子要去掉“骄气与多欲”。

67、归纳起来讲,通过“修之身”而明德归道,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修身明德”四个字,却也正是两千五百年来我们丢失了的关键内容。

68、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69、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70、“八条目”从“格物”到“平天下”,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互相关联着,彼此不分离,就是德道修养渐进的一个深化过程,就是我们实践德道的次第和系统论,是“三纲要”的细化,是实现“三纲要”达到“明明德”的具体步骤和实践方向。

71、(出处)《道德经·第六十四章》(译文)普通人做事,往往是几乎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能慎始慎终,就不会有失败的事。

72、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老子《道德经》

73、那你就干脆捡起来等人来认领,或是送到警察派出所招领,这也没有什么不对。所以自尊与傲慢,看是用在什么地方,用不对了,就是傲慢,用得好就是自尊。傲慢的人不能成功,所以要不自矜才能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晓慧文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