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44句精选句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44句精选句子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读后感800字

1、是否因为承受,而幸福荡然无存?我想,承受是定式,是必须经过的历程,那幸福的寻找,就在于自己,因为轻视而没有幸福,那何不赶紧重视,便重新夺回这种幸福。

2、面对人类生离死别的情感割舍中,这是常被用来保护自己,免于让自己处于悲痛状态下的自我调适方式之但知性的遗忘,并不表示情感的接受。

3、“为了不出错我要问一句。这是您自己的意愿吗?”这是男人的问题。 “是的。当然是,这是我自己的意愿。”这是特蕾莎第一次的回答。 “不!这不是我的意愿。”这是特蕾莎即将被枪击中之时,改口反悔的回答。我们前面说过,这一段情节描写具有明显的性暗示,特蕾莎也曾想在被陌生人侵犯之前说出同样的话:“不!这不是我的意愿。”山上的一切景物,包括行刑者都有共同的一个特点:温柔。而第四章第十九节中,特蕾莎出轨后独自呆着,这时她渴望“他用一种温柔而认真的声音跟她说话”,她就会紧紧抱住他,她会陷入爱情。显然,用梦境来解释彼得山前后的这一部分情节合适得多:梦境中的行刑者是性侵犯者,他被特蕾莎关于温柔的渴望给美化了。我们将两人的对话稍加改动,结论就跃然而出。

4、游子思乡,因为年少时没有觉得家乡好,想要到外面的世界闯一闯,而苍颜华发之时,又想着家乡的好,于是天涯人断肠。当然,并不是说敢于出去闯不好,其中没有褒贬之意,闯——华发——断肠,这似是一种生命常态,这种不能承受之轻每个人必须要承受,无时不在承受。

5、谁无感情投入,谁就无权干涉对方的生活和自由。

6、她是一个柔弱,忠诚,纯真,善良的女子,一个不断审视自己灵魂的爱情信徒。她对爱情的忠贞与信念,对丈夫的宽容和忍受,在幸福之中充盈着忧虑,不断考验着丈夫是否依然爱着她,在生命之重压力之下,蕴藏着无尽的悲哀和孤独,将精神寄托于卡列宁(一条狗)。

7、我们每一个人,大多都会担任父母的角色。我们曾经的烦恼,也有很大可能转接给自己的孩子。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明白,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而不是我们生活的延续。

8、诚然,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走人生的路,那听一听长辈的建议,或是按长辈规划好的路线走,都是不错的选择。

9、我所看到的在当下这个社会真实存在,生活毫无好处,荒谬可笑。人类并不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自由是个甚至说是达不到的状态。

10、如何从悲恸的痛苦中,重新找回自己的生命意义,是一段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悲伤如同疾病,都需要时间来愈合,如果察觉自己已陷入生命的危机中,应立即寻求适当的求助,以免让自己及家人重新经验二度创伤的打击。

11、要活在真实中,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别人,除非与世隔绝。

12、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正因年轻,读书喜爱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因此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13、追求的终极永远是朦胧的,要逃避痛苦,最常见的就是躲进未来。在时间的轨道上,人们总想象有一条线,超脱了这条线,当前的痛苦也许就会永不复存在。 

14、昆德拉写道:自俄军占领托马斯的国家五年来,布拉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一半的朋友都移民走了,留下的人当中也有一半都死了。这个事实是任何一个历史学家都不会记录下来的。而捷克国内的共d分子声嘶力竭地为自己进行辩护,认为祖国丧失独立与自己没有关系;没有参加告密、揭发、勾结的托马斯的同事们产生了洋洋得意的道德优越感;而托马斯的儿子西蒙为首的反对派发起了狂热的请愿书运动。这简直一团混乱,是极左分子的大集合,只不过左的方式各有不同。 昆德拉的第一本小说是《玩笑》。这本书通篇向我们阐述了一个思想,即历史就是一场玩笑。因为这本书的缘故,昆德拉在布拉格之春事件中被迫流亡国外。本书中也是一样,一直对历史前景充满热忱的弗兰茨,在柬埔寨与越南的国境线上认识到,伟大的进军到此为止了。他蓦然明白“每一次反对的是一方的屠杀,每一次支持的是另一方的屠杀”,由此弗兰茨产生了一种自毁的冲动。

15、投稿、荐稿可留言或发邮件:2479791180@QQ.COM

16、师:是啊,人一边祝福,一边接受现实;人一边悲伤,一边勇敢地活下去……我想今天这节课上到这儿已经无需多言。老师由自己这十五天的经历,引发了一个话题,可以说是一个血淋淋的话题,一个你们都无法接受的话题,但在我们人生旅途当中,谁也无法预料,明天与意外到底谁会先到?它很残酷,也很现实,我们越是早去思考这些问题,越能坦然地面对前路上的困难,对你们的成长会越有帮助。我想送同学们八个字:(板书:珍爱生命,珍惜拥有)

17、生:听了张议文的诉说,我也想到一个相似的经历。我的外公没能处理好和我妈妈之间的父女关系,导致了我与外公也不是特别亲密,但不管我们怎么冷淡,外公总是会把他亲手种的菜送到我们家来。前一段时间,外公感觉身体不适,原本很高,日益消瘦,就显得更加单薄了。医生说外公得了肺气肿,需要做手术,胸部开了两道口子。几天后因为病情严重转院,听到这个消息我的内心充满了矛盾——虽然我跟外公不太亲密,但我又能感受到外公对我的关心,毕竟他是我的外公,是陪我走过了一段岁月的人,所以面对亲人的不幸,我很难过,非常想尽全力拯救他,因为如果某天他离开了我们,我应该会珍惜这段有他陪伴的时光。

18、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练就已经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会有什么价值?正因为这样,生命才总是像一张草图。但“草图”这个词还不确切,因为一张草图是某件事物的雏形,比如一幅画的草稿,而我们生命的草图却不是任何东西的草稿,它是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 

19、可能性是与一次性抗争的最积极的方式,因而此书可视为对自以为是的“绝对”的瓦解。

20、大到人生的每个重要决策,小到日常生活的穿衣吃饭,无所不包,无处不在。

21、它被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20世纪80年代世界十大杰出的文学作品之一。

22、很多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吗?这都是为了孩子好啊!

23、最终托马斯与特蕾莎一齐摔下山崖,不管结局如何,他们始终在一齐。即使作者在对这两人的感情保卫战中始终扮演着冷酷法官的主角,冷酷近于残忍得揭露他们的虚伪,世上男女以爱之名掩饰其懦弱。

24、《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说:“我不埋怨你,我爱你,爱的就是这个你,感情炽热、生性健忘、一见倾心、爱不忠诚。”爱情可以是热烈的,一见倾心的,惊涛骇浪的,无可避免的,退无可退的,甚至也可以是爱不忠诚的。

2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26、意蕴深远,读它,你能领悟到智慧的力量,但又绝不枯燥。

27、《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LE INSOUTENABLE LEGERETE DE LTRE》。英文译名《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是作者米兰·昆德拉最负盛名的作品。原著为捷克语,其汉语译本原为《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经上海译文出版社再版后更名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8、这两个梦境共同的恐怖之处在于个体性的丧失。当肉体混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肉体中时,人体原有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完全看不到;当声音混在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喧闹中时,再独具一格的真理也无法传入人耳;当人存在于一个完全同化、物化了的社会中时,人的尊严和能动性消失殆尽。大家的身体一模一样,因为没有区别而兴高采烈,甚至死亡也只是使大家绝对相似。特蕾莎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羞耻心,这羞耻心是道屏障,是维护自己私密性和独特性的最后一道屏障。托马斯的出轨使她烦恼,因为她想表明自己是独一无不可替代的,但却混淆在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之中。特蕾莎最害怕的东西是个体性的丧失。

29、《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才华得到集中体现的一部作品。在这本书中,米兰·昆德拉把哲理小说提升到了梦态抒情和感情浓烈的一个新水平。哑默中含有严酷的真理,雄辩中伏有美丽的谎言,困惑的目光触及到一个个辩证的难题,两疑的悖论,关于记忆和忘却,关于媚俗和抗俗,关于自由和责任……

30、生命本身毫无好处,不值得怜悯,可被强权被群众被一切非生命名义以任何形式被碾压,然后消失无迹。而个体,在存在的每个时刻都在竭力摆脱这种加害生命的形式,背负各种以便自己不至于轻的无踪无迹。

31、第请每位同学珍爱自己的生命。成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会遇到挫折、困难,请同学们不要轻易放弃,更不要动不动就想不通,作业做不完想不通,考试没考好想不通,愿望得不到满足想不通……因为各种各样的“想不通”而离家出走的,甚至做出跳楼自杀等轻视生命的可悲事件。从这节课上,大家应该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我们往往向往着生;当经历过失去,我们更懂得活的重要。活着,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珍爱自己的生命吧!

32、但是当他向后望去,判断过去的人们的时候,他看不见道路上任何雾。

33、而在面对失去亲人的哀悼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如哀痛的反应仍过于强烈,或长期沉浸于哀伤的自怜中,即可能处于病态的悲伤反应,应适时寻求协助。就一般正常的哀伤反应时间,视不同文化背景而定,大都在半年至一年内。

34、意识到自己的软弱,却并不去抗争,反而自暴自弃。

35、我们常常痛感生活的艰辛与沉重,无数次目睹了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平凡”成了人们最真切的渴望。但是,我们却在不经意间遗漏了另外一种恐惧——没有期待、无需付出的平静,其实是在消耗生命的活力与精神。

36、爱情并不是通过做爱的欲望(这可以是对无数女人的欲求)体现的,而是通过和她共眠的欲望(这只能是对一个女人的欲求)而体现出来的。

37、他的现在,曾是那些人的未来,他们的道路在他看来完全明朗,它的全部范围清晰可见。

38、而萨比娜的轻要糟糕一些,在背叛完亲人、家庭、爱情与祖国后,她的周围一片虚空。也许她背叛的东西都没有什么意义,这种背叛本身也没有意义;但完全认识到这些,也就深陷于存在主义哲学“世界本无意义”的论断,是最本质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所幸萨比娜还不算坏,她还有她的艺术创造,身边还有私人的交际圈子。

39、客观地说,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因为他们的那个时代太苦太累了,自然希望子女能够过得好。

40、教书育人的过程其实有一部分是教师阅历的折射。原本没有打算给孩子们上这一课,但因为这段时间自己经历了很多,所以才有了这令人震撼的一课。

41、答案是没有。 萨比娜形容托马斯,我之所以喜欢你是因为你毫不媚俗。托马斯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不受任一种主流观念或思想的束缚,不停与情人们性爱,也只是为了发现每人身上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人与黑猩猩之间,DNA的相似程度是96%,人和人之间则更为相近,哪怕爱因斯坦和希特勒,两人之间也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不同。而媚俗则是要把这最后的百分之一也扼杀掉,这是托马斯不能接受的。

42、    电影中因为篇幅的设置,减去了许多原著中的情节。对于情爱戏的表现有几处也显得流于表面,略微局促。

43、跟一个女人做爱和跟一个女人睡觉,是两种截然不同,甚至是几乎对立的感情。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晓慧文案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版权所有